案例:
50歲陳先生是一位兢兢業業的上班族,從當兵時開始抽菸,最近因為業績壓力大煙也抽得兇,且常常一坐就是5~6小時。一星期前他發現肛門旁冒出一個像青春痘一樣的米粒,摸到就會痛,他以為是長「釘仔」起初不以為意,但這個痘痘愈長愈大,使得他坐立難安,甚至有一些發燒。今天在騎摩托車時痘痘突然「爆開」,流出一攤膿血,他嚇了一跳趕緊到官醫師門診求診。經診治是肛門廔管併肛門旁膿瘍,立刻收治住院並安排手術。
簡述:
在肛門口產生一個不正常的通道至肛門旁皮膚,稱之為廔管。此廔管的外口可能因感染化膿而產生膿瘍。
成因:
在肛門口的齒狀線附近,有一些分泌黏液的腺管,因為阻塞而導致向外側的肛門括約肌感染,形成一個不正常的通道,這些通道如果從肛門旁皮膚破出來稱之為肛門廔管。而肛門、直腸附近有需多充滿肌肉、脂肪、結締組織的空間,一旦這些空間受到廔管侵襲容易變成膿瘍。抽菸、衛生不佳、久坐、發炎性腸炎、血液疾病病患、免疫力不佳等都是危險因子。
分類:
肛門廔管:(如下圖)
括約肌間廔管(最多)、經括約肌廔管、括約肌外廔管、括約肌上廔管
肛門旁膿瘍:(如下圖)
皮下膿瘍(最多)、坐骨肛門間膿瘍、肌間膿瘍、提肛肌上膿瘍。
診斷:
絕大多數是靠病史詢問、肛門檢查即可診斷,部分複雜的廔管因為結構異常,需要做廔管攝影、經肛門超音波、電腦斷層或是核磁共振才能診斷。
治療:
保守性治療
在疾病初期服用抗生素和溫水坐浴等可能可以控制病情,但當廔管成熟後抗生素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。另外若已經產生膿瘍,口服抗生素濃度可能不夠,會無法抑制疾病進展。
官醫師心內話:
基本上此疾病就是「外科疾病」,需要外科手術才能根治,單靠抗生素效果很難期待。
手術治療
切開引流:如果膿瘍已經很大了,或是離肛門口超過5公分以上,要先做切開引流釋放壓力讓膿水流出,此時通常很難找到正確的肛門廔管。有時為了讓傷口不要太大,可能會切2~3個切口中間綁透明引流管,方便之後膿水流出。引流管會在一個月後視病況在門診拆除。
官醫師心內話:
病人常問說為什麼知道是肛門廔管造成的膿瘍,不一次手術解決掉?原因是在膿瘍急性發炎期,找到疑似廔管的嫌疑犯絕大多數都是假的!因為組織太腫脹,真正的廔管反而難以察覺,若是弄出另一條「人為廔管」反而會增加復發率!
廔管切開/切除手術:如果廔管已經很成熟且通道很明確,可以採取廔管切開或是切除手術。另一方面,因為廔管勢必會經過肛門括約肌,所以如果經過的括約肌太厚,醫師怕切太多括約肌會導致手術後大便失禁,有時會採取「綁線」的方法讓廔管慢慢癒合,也盡量保留括約肌。
官醫師心內話:
近年來有比較新式的手術,可以將遠端的廔管移除,又盡量以破壞最少的方式結紮掉近端廔管,稱做LIFT(Ligation of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),但必須要是非常成熟的肛門廔管才有辦法施行。
皮瓣重建:部分複雜廔管單靠廔管切除手術很難根治,需要靠肛門內的黏膜層做皮瓣重建,蓋住廔管的內口,讓傷口慢慢癒合。
其他:台灣有部分醫師會採取在廔管內注射生物性膠水(fibrin injection),或是塞生物性塞子(plug),但因為做的人少,效果未知。據國外的文獻指出,這種方式簡單不痛,但成功率約20-80%,而且要有適合的病人才能施行。
復發率
若是有成功找到廔管並治療,復發率約4-31%,但若是複雜型廔管,或是診斷時已經伴隨有嚴重的膿瘍產生,即使治療了復發率還是偏高,約18-50%。原因很多,但最重要決定因素就是該廔管本身的複雜程度,以及是否有其他合併症,如發炎性腸炎、特殊感染等,另外症狀拖越久會越嚴重,增加治療的難度,所以有症狀盡早就醫才是上策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