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1月2日 星期一

乙狀結腸癌案例分享(一)

 巫先生是一名45歲的職業軍人,平時隨部隊操練身體健壯無特別隱疾,偶爾抽點菸但並無其他不良嗜好,家族也沒有特別的遺傳疾病。

最近三個月來覺得下腹悶痛有時大便帶一些血絲,一開始覺得是吃壞肚子和痔瘡發作並不以為意,但下腹悶痛情形持續,於是來官醫師門診求診,經一翻診治後安排做大腸鏡。隔兩天大腸鏡赫然發現在乙狀結腸部分長了一顆2公分腫瘤,病理切片確診為「腺癌」。

隔兩星期入院進行「腹腔鏡乙狀結腸切除手術」(微創手術),手術十分順利,最大的傷口不到5公分,病理報告為第二期,術後不需要做化學治療但要定期追蹤,巫先生於手術後一星期出院。


左圖:乙狀結腸鏡腫瘤樣貌
中圖:手術前做記號
右圖:開完刀腫瘤模樣 (黑白處理)


官醫師心內話:

在台灣大腸直腸癌已經10年來蟬聯「新診斷癌症第一位」,其中約有20%發現時已經第四期不一定能動手術。今天這位病友一開始我並沒有想要給他做大腸鏡,只是病人一直要求只好同意的情況下意外發現一個惡性腫瘤。幸好早期發現只有第二期也沒有其他危險因子,日後追蹤就好不需要打化療。此病患也證實台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年齡確實有慢慢下降,所以在此還是建議一般民眾滿50歲一定要做一次大腸鏡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